把握新型工業化著力點
加快科技創新自立自強
崔根良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高新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是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更是時代賦予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使命與擔當。
亨通集團30多年的發展實踐表明,企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創業發展史就是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實現產業升級跨越的創新發展史。作為全球光纖通信前三強,亨通集團始終聚焦國家戰略,緊跟新型工業化時代步伐,致力于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科技世界一流企業。
一、聚焦全面國產化,加快科技自立自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當今顛覆式創新、擠壓式發展、扼殺式競爭、跨界式打擊等問題突出,企業全球競爭不單是產品、市場的競爭,更是創新鏈產業鏈的競爭。
瞄準世界前沿,填補國內空白。聚焦本土化、國際化發展,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持續升級,圍繞海洋通信與感知、海上風電能源、海洋油氣資源開采等領域,投資建設了10余艘海洋施工船、1500多人的海工團隊,加快發展海洋特色經濟產業。自主投資建設及運維連接亞非歐三大洲的中國首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有資產、自主運維、全國產化技術與裝備的國際海洋通信網絡系統,打造安全可控的“一帶一路”信息互聯互通高速公路,打破了歐美企業對國際海纜通信領域的長期壟斷,發展成為具備從研發設計到產品制造、系統集成、跨洋施工、網絡維護的國際海底光纖網絡全產業鏈企業,為全球70多個國家承建了130多個海底光纖通信網絡系統。創新升級深遠海海上風電產業,承擔了科技部重大研發項目,承建了國內首個海上漂浮式風電示范項目,為國家開發深遠海風電資源夯實產業科技基礎。研發布局填補國內空白的海洋油氣開采海底傳輸國產化特種裝備產業,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略。
強化研發投入,持續原始創新。堅持把每年營業收入的5%以上投入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創新,依托集團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0多個院士、博士科研工作站,以及數十個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推行集團重大研發創新項目“揭榜掛帥”制度,創建通信、電力、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在集團研究院的統籌規劃下,加強企業原始創新、自主創新能力體系建設。比如,針對美國實體清單打壓,加快涉及產業鏈進口關鍵物料和核心裝備完全國產化研發及產業化,通過自主研發、產業鏈協同研發、聯合5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產學研集成研發攻關,基本實現本土化發展,打造了產業原創技術創新源,實現核心技術自立自強、產業鏈自主安全可控。再比如,成功研發應用于海洋通信領域的超低損耗光纖,完成技術攻關;紅外合成石英在高能激光領域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標準,實現了國產化發展;成功開發應用于工業精密制造及高端醫療裝備領域的激光光纖、傳能光纖,應用于5G及數據中心高速光互聯的全系列多模特種光纖、多芯光纖、少模光纖、空芯光纖等,以原創技術在多個領域打破國外壟斷,并實現與國際頭部企業并跑領跑。
深化開放合作,激活創新生態。充分發揮亨通集團多年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創新的資源優勢,打通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堵點,把高校實驗室搬進企業,把企業研發中心建在高校,通過持續升級IPD集成研發平臺體系,加快研發成果產業化落地。比如,聚焦“東數西算”及數據中心互聯、全光網絡互聯、海洋能源互聯、空天地海一體化網絡互聯等新興高科技前沿領域,與中科大、中國海洋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數十家國內大院大所雙向研發融入,借“外腦”強“內智”,加快研發提升創新成果產業化效率。牽頭組建海洋信息技術創新聯合體,聯合14家成員單位及科研院所開展海洋光纖通信、海洋無線通信、海洋通信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解決了一批關鍵技術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成為江蘇省唯一國家級和省市級“大滿貫”創新聯合體,創建了具有亨通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機制及模式體系。
亨通集團30多年扎根實體制造創新發展,深切感受到,企業的問題要靠發展來解決,發展的問題要靠創新來解決,而創新關鍵在科技自立自強、自主可控,要打造成為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亨通集團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截至2024年底,亨通集團累計取得授權專利5000多項,國內國際標準制訂6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近1500項、國際專利近200項,各類行業標準近500項,專利和標準總數位居國內領先水平,在光纖材料、特高壓電力傳輸、超高壓海底電纜、超低損耗海底光纜、海洋通信及電力工程等多個領域表現突出。
二、聚焦強鏈延鏈補鏈,加快打造創新產業集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制造業是強國富民經濟,是科技自立自強的產業基石,必須以長期主義強鏈延鏈補鏈,不斷做強做大先進制造產業。
做精做強優勢產業。充分發揮布局發展光纖通信產業30多年的技術積累及產業優勢,在光通信產業實現“光棒-光纖-光纜”全系列產品覆蓋的基礎上,加快特種領域光纖產業化布局,打造細分賽道行業冠軍。堅持光纖通信全產業鏈發展,向上游延伸發展高端光學、紅外合成石英、天然石英等新材料產業,廣泛應用于先進制程芯片、高世代顯示、高能激光、光伏光學等領域;向下游延伸至光器件、電芯片、光芯片、光模塊、光網絡建設領域,服務國家“東數西算”算力網絡、大數據中心及新一代光纖通信骨干網絡建設,助力萬物互聯智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在智能電網領域,打造從銅鋁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到全電壓等級電力傳輸全系列產品的基礎上,圍繞國家新能源發展戰略,加大布局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新型儲能、氫能等新能源產業,打造產業發展創新集群。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順應“以鋁代銅”“以鋁節銅”發展趨勢,加快電力產業鋁合金特種導線產業化布局,打造覆蓋全國、輻射全球的電力能源互聯綠色節能產業基地。圍繞新興材料領域,堅持全產業鏈發展,延伸布局新能源鋰電池高電壓鈷酸鋰、錳鈷鎳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及上游鋰礦資源,開發布局應用于鋰電池集流體的銅合金復合材料、超薄銅鋁箔材料,加快布局應用于特種領域的紫銅合金、無氧銅合金、高端鈦合金及高分子材料。把握新一代信息科技產業變革契機,研發布局5G小基站、智能天線、數字室分、毫米波相控陣雷達等移動通信領域新興垂直產業,加快向高端領域高端市場轉型升級。聚焦新能源產業及技術發展前沿,研發布局光熱發電、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等新興產業。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與蘇州大學合作成立人工智能未來通信技術研究院,圍繞先進光纖通信與人工智能數字技術融合創新及產業化,引進國內頂尖的技術專家,開展“邊緣數據中心全光交換技術”“無中繼超長距光纖傳輸系統技術”“新一代光纖通信數模混合集成芯片”等未來產業研發。與中科大、北郵等高校合作研發量子絕對安全保密通信,布局量子保密通信商業化運用,已在長三角、京津冀建成量子保密通信環網,為政府、銀行、電力及互聯網企業提供量子保密通信系統解決方案。布局海洋水下無線通信及近海沿岸無線網絡,前瞻研發低空無人航行器通信網絡、天基衛星通信技術,打造“空天地海一體化通信”戰略性新興產業及未來產業,搶占產業創新發展制高點。
三、聚焦智能制造,加快鑄就世界品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制造業是數字技術創新集群的主戰場,以數字化升級智能制造、以智能化融合科技創新,向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是制造業做強做優的必由之路。
融合科技創新,打造全球領先的智能制造模式。十多年前,亨通集團率先啟動工廠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三化”工廠建設。近幾年,亨通集團積極響應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經過十多年探索積累,圍繞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等前沿科技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打造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可視化監造“新三化”智能制造升級版,實現采購、生產、流通等上下游環節信息實時采集、互聯互通,打造了“機器換人、人機互動、物物智聯” 的智能制造先進模式,相繼建成2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4家國家級5G工廠、29家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入選國家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示范項目、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示范企業,亨通HioT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選國家級“雙跨”平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以及代表全球數字化和智能制造最高水平的“燈塔工廠”,實現了企業持續穩健高質量發展。
突出品質引領,打造全球卓越的質量管控模式。品質是制造業的生命線、先進制造的根基。亨通集團30多年來堅持信譽第一、品質第一、服務第一,逐步積累迭代形成系統性的“四全兩面”質量管控模式,成為中國質量標桿。“四全”,即全棧式自研突破核心技術,全數字化賦能質量管理,全方位夯實質量基礎設施,全價值鏈構建質量生態。“兩面”,即面向客戶的組織文化,面向全球的國際品牌。在精益求精的品質品牌創建過程中,將“四全兩面”質量管理要求貫穿從原材料供應、生產制造、工程實施及網絡運維全過程。通過建立“一物一碼”質量數字地圖,形成完整的質量追溯體系,以產品全生命周期唯一身份編碼,高效精準追溯訂單、采購及制造交付、安裝、運營各環節的關鍵質量控制點信息,為高可靠性高質量運營提供保障,打造馳騁全球市場的中國制造品質品牌。
聚焦轉型升級,打造全球倡導的綠色發展模式。綠色制造是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鮮明特征,加快綠色化升級轉型是全球綠色變革時代背景下的必由之路。聚焦“雙碳”目標,亨通集團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優勢,以智能制造賦能綠色制造,以綠色制造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數字技術與環境保護、生態治理深度融合,搭建“雙碳”數字化平臺,將能源管理貫穿生產運營全過程,實現技術研發、工藝裝備、生產工序、綠電采購等能耗數據信息化、可視化、科學化管理,構建了全生命周期綠色制造生態系統。比如,成功研發并產業化新一代零污染綠色光纖材料;高端鋁合金特種節能輸電導線材料,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在國內外承建數十個海上風電新能源項目,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截至目前,亨通已有9家企業獲國家級綠色工廠,6家企業獲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家企業獲國家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企業,13類產品獲國家綠色設計產品。同時,亨通集團積極發揮行業引領作用,依托亨通HioT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及燈塔工廠成功實踐,打造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綜合解決方案和質量管理系統解決方案,致力于賦能行業內外廣大中小企業,助推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數字化低碳化轉型升級、提升效能。
四、聚焦“雙循環”新發展,加快打造一流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產業格局、創新版圖加速重構,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為中國企業打造國際化發展升級版指明了方向。
亨通集團成立30多年來,第一個十年打基礎,第二個十年全國布局,第三個十年全球布局。當前,亨通集團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聚焦國內統一大市場,加快技術攻關,持續加大國內產業投資布局,不斷強化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同時,堅持鞏固好海外市場、海外產業,不斷通過自主研發的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的全球競爭力。亨通集團從2000年開始“走出去”發展,到提出“看著地圖做企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再到制定“5-5-5國際化戰略”,即50%以上的國際市場、50%以上的國際資本、50%以上的國際化人才,目前亨通集團產業已布局國內15個省份,在東南亞、南亞、南非、北非、歐洲、美洲等地創建了12個海外產業基地,近年來新增投產埃及亨通、印度亨通、墨西哥亨通,正在規劃歐洲海洋能源產業基地,同時亨通集團在海外布局40多個海外營銷技術服務公司,產品和服務覆蓋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市場、海外產業已成為支撐亨通集團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重要版圖。
亨通集團20多年國際化發展歷程,深感,企業要做強,必須要參與全球技術、品質的競爭;企業要做大,必須要全球市場定位。企業今天不國際化,明天就成為別人國際化的一部分。世界冠軍只能在奧運賽場上角逐產生。要證明企業競爭力,必須經歷全球市場的考驗。
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曾說:“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企業也是如此,要用未來的眼光定位倒逼今天的行動,而不是用今天的眼光來規劃未來。盡管當前形勢嚴峻復雜,但我們堅信,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不可逆轉!全球市場是企業做強做大的必由之路。只有參與全球市場競爭,才能在挑戰中磨煉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立足當下,創新未來,亨通集團將始終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秉持以引領市場為導向、以服務客戶為中心、以為客戶創造價值為目的、以推動行業發展為宗旨,加快實施行業領先、創新發展、全球運營、人才先行“四大戰略”,全面推進向創新創造型企業轉型、向全價值鏈集成服務商轉型、向平臺服務型企業轉型、向國際化企業轉型,勇攀科技創新自立自強高峰,勇擔經濟社會發展重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加快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貢獻民企力量。